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性机构的作用,3月26日至4月30日,校图书馆推出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一期六场讲座,来自公共基础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临床试验科技学院的六位教师闪亮登场,为师生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3月26日下午,校公共基础学院冯毅夫教授在第六阶梯教室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二场讲座:“近现代数学的叁大难题介绍与研究现状”,12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冯毅夫从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定理这叁大数学难题的历史背景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的提出时间、研究历程及最终解决情况。他特别强调,费尔马大定理经过358年的努力,才由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完成证明;而四色定理作为首个主要依靠计算机证明的数学难题,至今仍在激发学术界对“证明”本质的深入思考。此外,哥德巴赫猜想虽经陈景润等数学家的努力于60年前取得突破性进展(“1+2”),但仍是唯一未被完全解决的“猜想”。最后,他鼓励在场师生以“破心中贼”的探索精神,关注基础科学的价值。讲座内容丰富,现场互动热烈,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为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4月2日下午,校医学院张媛媛教授在第六阶梯教室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叁场讲座:“合理控糖干预,拒绝负‘重’前行”的健康讲座,12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张媛媛从糖尿病的基本概念、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诊断标准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等多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危害及其防控的关键点。她特别强调了饮食干预的核心作用,并详细阐释了成人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调养上应遵循的原则。她将科学的饮食管理方法概括为四步:学会计算食物中的热量、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选择恰当的烹饪方式以及确定合理的进食顺序。此外,张媛媛还结合运动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提出了将趣味性与持续性相结合的健康管理策略,例如抗阻训练、碎片化活动等,旨在帮助师生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解风格,赢得了在场听众的广泛赞誉。

为提升学生对肠道微生态健康的重视,普及相关科学知识,4月9日下午,校基础医学院李帆副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四场讲座:“守护肠道微生态健康”的科普讲座,12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李帆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有奖竞答的方式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随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肠道微生态的概念、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指出肠道内寄生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她特别强调了食品和药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指出了对肠道菌群有益的常见食物和药物。李帆还结合自己课题组的科研数据和真实案例,向同学们介绍了目前肠道菌群移植这一新型治疗手段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解风格,赢得了在场听众的广泛赞誉。这次讲座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健康意识,让更多人了解了肠道微生态健康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法,也为促进校园健康文化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把握础滨时代的发展机遇,提升未来职业竞争力,4月16日下午,校护理学院副院长梁宇鸣教授在第六阶梯教室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五场讲座:“础滨赋能时代护理新生代的未来竞争力锻造”,12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梁宇鸣以护理行业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冰火交织”的就业环境。她指出,随着础滨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护理岗位需求逐渐减少,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专科护理需求显着增加。面对这一变革,护理人员需构建“叁核能力”:扎根专业的“硬核力”、锻造跨界的“连接力”以及修炼人文关怀的“软能力”。她强调,础滨是工具而非敌人,护理人员应主动拥抱技术,同时守住“人性温度”这一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讲座中,梁宇鸣结合生动案例,为学生们提供了具体行动建议,包括多科室轮转实习、参与重症监护与复杂病例讨论、培养临床直觉、掌握“础滨+护理”复合能力等。她鼓励学生保持“成长型思维”,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在职业发展的“马拉松”中稳步前行。
此次讲座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为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为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激发科研创新灵感,4月29日,校临床试验科技学院党支部书记任丽英副教授在第六阶梯教室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六场讲座:“多孔有机聚合物(笔辞笔蝉)的制备及在荧光传感和碘吸附中的应用”科普讲座,12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任丽英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的基本概念和独特结构,阐述了其在材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地位。随后,围绕 PoPs 的制备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多种创新合成技术,让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应用方面,她重点分享了 PoPs 在荧光传感和碘吸附两大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荧光传感方面,PoPs 凭借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碘吸附应用中,PoPs 展现出强大的吸附性能,对核废料处理、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最后,任丽英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这次讲座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多孔有机聚合物(笔翱笔蝉)等新型多孔材料的认识,也为促进校园科学文化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4月30日,校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路红春副教授在第六阶梯教室举办了第叁届“图书馆论坛”第七场讲座:国学中的生育文化——全国第十一次助产士大会学习之管见。120余名同学到场聆听。
路红春结合全国第十一次助产士大会的学习心得,从国学经典出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生育文化的哲学内涵。她首先从“孕育的哲学”切入,探讨了生命起源的智慧,强调生育不仅是生理过程,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随后,通过解析甲骨文中的生育文化符号,揭示了古人对生命传承的敬畏与思考;最后特别结合助产士的职业特点,指出一名优秀的助产士不仅需要“业务精通、胆大心细、果断干练”的专业素养,更应具备“大德大爱、精神支撑”的人文关怀。她以母爱的伟大为例,呼吁助产士在临床实践中融入国学智慧,与孕产妇共同“阅读生命,阅读自己和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职业力量。

第叁届“图书馆论坛”是糖心vlog官网第十一届校园读书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期六场讲座共吸引了8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效果好,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图书馆将致力于常态化举办论坛,为师生搭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不断提升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能力,助力校园学术生态环境建设。(撰文:王笑天、鞠静、胡叶青;供图:王笑天、鞠静、胡叶青;审改: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