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来,又回到家乡创业,这不仅是我的创业梦想,也是我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承诺。”吴继赏宿州市泗县人,作为一名毕业大学生,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放弃了城市里稳定的职业和繁华的生活,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

心存高远扎根沃土
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产业脱贫”,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一次偶然的钓鱼,让吴继赏萌生了养殖蚯蚓的念头:规模养殖,种植,农特产物加工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大量的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对乡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小蚯蚓却能让这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变废为宝。瞄准蚯蚓养殖,放弃去大医院就业的“铁饭碗”,吴继赏决定回到农村养蚯蚓。
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作为一个两眼一抹黑的门外汉,为了让蚯蚓顺利“安家”,吴继赏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蚯蚓养殖技术,平整土地,办起了大棚养殖。但前期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精,没少吃亏,先后投入的30万全部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吸取失败经验,远赴河南、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参观考察,向同行讨教经验,自学养殖技术。随后选用了日本的大平2号和北星2号经多年杂交后的新品种作为种苗进行养殖,研发出的新种苗具有以下特点:年增殖率在万倍以上;从幼蚯蚓长至成年蚯蚓仅需20天左右,生长周期有所缩短;每立方料牛粪可产鲜蚯蚓约20公斤,最高可产60公斤,产量有所提高;耐热耐寒,适应性不断提高。这与他静心钻研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柳暗花明曙光在即
经过了漫长的艰辛努力,基地终于培育出新一代蚯蚓良种。但是,由于前期养殖技术落后,让蚯蚓一直祖孙同堂混养在一起而引起近亲繁殖,这些蚯蚓品种几乎都严重退化。由于蚯蚓是低等动物,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极大,为了保持蚯蚓优良品种的高产、优质等性能,吴继赏及时调整,将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蚯蚓进行分离、提纯复壮。
基地还聘请了安徽科技学院特种动物养殖专家王立新教授指导,研发出来的蚯蚓营养土已经成为该基地的核心技术壁垒。现在基地拥有了一套完备的蚯蚓养殖程序,从建设场地→发酵粪料→引进种苗→扩大繁殖→提纯复壮→规模生产,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殖技术与方法。
蚯蚓养殖终成大器
蚯蚓主要以牲畜粪便和污泥等有机物为食,用于养殖蚯蚓的“自然加工”成为市场上稀缺的天然有机肥。同时蚯蚓本身既能作为鸡鸭鹅的高蛋白饲料,又可以入药,毫不夸张的说蚯蚓浑身是宝。
人工规模化养殖蚯蚓是一项新兴的行业,国内对蚯蚓和蚯蚓粪有机肥需求量不断增长,2020年国内整体需求规模达到300万吨。
目前,吴继赏创办的蚯蚓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蚯蚓苗培育养殖大棚50亩、露天养殖30亩、其他20亩。年产鲜活蚯蚓30万吨左右,蚯蚓粪有机肥950吨左右,年产值600万左右。具有多个发明,外观专利以及多个商标,现已经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有着稳定密切的业务往来,长年供应鲜活大平二号蚯蚓,质量保证,服务跟踪,支持长期供货。同时吴继赏的公司已完成注册,公司股份构架已经确定,并与江浙沪皖长江叁角地区相关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不忘初心反哺家乡
随着蚯蚓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吴继赏心里也有了底气。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从最初的30亩多扩大到现在的100亩。
蚯蚓基地的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满足了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农产物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公司盈利,此外基地在实施过程中对本地域的环境有良好的优化及示范作用。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吴继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紧贴时代要求,始终坚持以“以精准扶贫”为主导。在为帮助本村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也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目前他们基地拥有务工人员31人,其中退役军人3人、聋哑残疾人8人、贫困户6户7人、其他务工人员13人。基地年产量50万斤,年产值在600万元左右,使得当地一些贫困户、残疾人以及农村在家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基地后期的发展过程中,2022年扩大生产后,有望可为社会增加5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户额外收入。
在创业的道路上,吴继赏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有慷慨引路的长辈,在他们的支持下,吴继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乡村创业路,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在中国梦的鼓舞下,在政策的扶持下,吴继赏的梦想将会更加圆满。
